历史上的食品多数寓意深刻,种类也狠丰富,包括寒食粥、寒食面、寒食浆、青精饭及餳等;寒食供品有面燕、蛇盘兔、枣饼、细稞等;饮料有春酒、新茶、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。寒食节的食品到现在大多已经失传,但也有一些流传至今。
(相关资料图)
吃青团子
相传百五禁烟厨,红藕青糰各祭先,这首《吴门竹枝词》诗说的就是人们在清明节吃冷食青团,并用红藕、青团祭祀祖先。清明时节,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。青团,又叫艾团,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,有的是採用青艾,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,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,团坯制好后,然后包上豆沙、枣泥等馅料,用芦叶垫底,将它们入笼蒸熟。蒸熟出笼,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糰子的表面,所以青糰碧青油绿,糯韧绵软,甘甜细腻,清香爽口,从色彩到口感都有着春天的气味,是清明与寒食节时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。
据考证,青糰之称大约始於唐代,至今每逢清明,江南几乎家家户户蒸青糰,虽然青糰流传千百年形制未变,但现在人们更多的是应令尝新,青糰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。
北京近些年清明节前应时售卖青糰的也渐多,南味糕点铺或者超市都见有售。
吃馓子
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。馓子为一油炸食品,香脆精美,古时叫寒具。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,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。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:北方馓子大方洒脱,以麦面为主料;南方馓子精巧细致,多以米面为主料。在少数民族地区,馓子的品种繁多,风味各异,尤以维吾尔族、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。
吃鸡蛋
在我国一些地方,清明吃鸡蛋,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、中秋吃月饼一样重要。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,一整年都有好身体。据相关专家介绍,清明吃鸡蛋习俗,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。
专家称,吃鸡蛋,是源于古代的上祀节。人们为婚育求子,将各种禽蛋如鸡蛋、鸭蛋、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,称五彩蛋,他们来到河边把五彩蛋投到河里,顺水冲下,等在下游的人争捞、剥皮而食,食后便可孕育。现在清明节吃鸡蛋象征圆圆满满。在农村的一些地区,还有儿童之间撞鸡蛋的习俗。倘若要探究清明节里吃鸡蛋、撞鸡蛋的象征意义,其中应该还寄寓着人们对于生命、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。
浙江清明果
浙江各地清明前户户磨糯米粉、采清明草或艾叶做清明果。艾叶我们都见过,清明草俗称绵菜、米菜、佛耳草、鼠曲草,在清明时节萌生出绵绵白毛细叶。人们采摘叶顶,洗净捣烂和以糯米粉。白色的米粉遇到绿绿的艾叶汁或绵菜汁顿时变得通体碧绿,鲜嫩欲滴。馅儿有豆腐干和着韭菜的,有熏肥肠拌芥菜末的。有包成团子的,有做成圆饼的,也有包成饺子样但更精致些的,那皱褶的花边一个个碧绿剔透,美丽极了。
北京春饼
其实北京没什么特别的清明食物,但有一样食物贯穿北京人整个春天,直到清明。每年立春日,北京人都要吃春饼,名曰咬春,一咬咬到二月二龙抬头,还要叫回嫁出去的姑娘一起吃,再一咬就咬到了清明。春饼饼皮比烤鸭饼皮要大,并且有韧性,更有嚼劲儿,北京人称为要有骨力劲儿。卷的多是几种家常炒菜,通常为肉丝炒豆芽韭芽、肉丝炒菠菜、醋烹绿豆芽、素炒粉丝、摊葱花鸡蛋等。油锅里一炸,就成了老外眼中大名鼎鼎的中国春卷。
闽台润饼
清明吃润饼,在潮汕、福建和台湾很盛行,其实润饼的正名还是春饼。泉州、厦门的润饼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,再卷胡萝卜丝、肉丝、蚵煎、香菜等混锅菜肴,制食皆简单,吃起来清香可口。晋江的润饼复杂得多,包馅儿多种多样,甚至能摆得满满一桌,你想得到想不到的都可能在里面出现:豌豆、豆芽、豆干、鱼丸片、虾仁、肉丁、海蛎煎、萝卜菜、油酥海苔、油煎蛋丝、花生、香菜、蒜丝……
广州一带清明吃什么?
一只烧猪是必不可少的,还有甘蔗(俗称白蔗),还有其他的饼和水果之类,这是广州这边的风俗。清明吃鸡蛋,如同端午节吃粽子,中秋吃月饼一样的重要,每届该日,此俗绝不可少。又清明节蛋,大致分为两种,一种是「画蛋」,另一种则是「雕蛋」。前者可吃,后者则仅供玩赏而已。
吃清明螺。清明时节,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,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,最为丰满、肥美,故有清明螺,抵只鹅之说。螺蛳食法颇多,可与葱、姜、酱油、料酒、白糖同炒;也可煮熟挑出螺肉,可拌、可醉、可糟、可炝,无不适宜。若食法得当,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,美味佳酿均不及了。
在闽东,家家户户则要煮乌稔饭。它是将糯米用洗净煮熟的乌稔树叶浸泡后蒸煮而成,颜色乌黑但却米香扑鼻,别有一番风味。此外,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吃芥菜饭,据说可以终年不长疥疮。
在泉州及闽南一带清明常吃润饼菜,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,再卷入胡萝卜丝、肉丝、蚵煎、芫荽等混锅菜肴。此类食物品种多样,荤素搭配,主副食都有,既营养丰富又美味可口,类似的还有温州人的清明饼和潮汕人的饼。
芥菜是广东人清明节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时令蔬菜,因与轿同音,寓意先人坐轿归去,免受乍暖还寒之苦。
江南一带清明吃什么?
清明时节,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。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,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,然后开始制作团子。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,在包馅时,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。团坯制好后,将它们入笼蒸熟,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,这便大功告成了。青团子油绿如玉,糯韧绵软,清香扑鼻,吃起来甜而不腻,肥而不腴。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,正因为如此,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。
清明时节,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,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,最为丰满、肥美,故有清明螺,抵只鹅之说。螺蛳食法颇多,可与葱、姜、酱油、料酒、白糖同炒;也可煮熟挑出螺肉,可拌、可醉、可糟、可炝,无不适宜。若食法得当,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,美味佳酿均不及了。
桂林清明吃什么?
清明节是年后第一个传统节日,人们过了一个冬天,冬去春来,借着扫墓的机会,郊外去踏青,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。因为乍暖还寒,早晨出门吃的点心喊马打滚,就是刚油炸出来的三角油堆,再在糖粉里滚一遍,蘸上糖粉好吃不烫嘴巴。夜饭有一道主菜喊粉蒸肉。早也粉,晚也粉,这就是清明节美食的特色。
陕北吃子推馍
子推馍又称老馍馍、面花,也叫蒸大馍。用酵糟发面,夹核桃、红枣、豆子之类蒸食,取意子孙多福。做面花是古时陕北女人的拿手好戏。她们凭自己灵巧的双手,用最平常不过的梳子、剪刀、锥子、镊子等,就能将发了酵的白面捏成各种形状的面花,与红豆、黑豆、花椒籽和食用色素等配合出各种栩栩如生、犹如艺术品般的大馍,令人爱不释手,舍不得吃。有些地方习惯做成飞燕,用柳条穿起来挂在窑洞顶或窗框边,让孩子们慢慢享用。这样风干的面花,能一直吃到第二年的清明节再续上。
老北京传统的寒食十三绝
近年有民俗专家建议,传统的寒食十三绝——即具有老北京特色的十三样寒食节凉食,应尽快打包申遗,以免断了传承。不论这是否能够实现,姑且逐一看看这些小吃的故事。
姜丝排叉,不但是北京传统小吃,也是北京茶菜的一个品种。茶菜是满族、回族礼仪性食品。满族人在设席宴客时,习惯用茶及茶食為先,然后才是冷荤、热菜、甜食、汤等,一定按顺序上。回族人不饮酒,但為了礼节,多以茶代酒,因而茶菜是必不可少的。
硬面饽饽,是一种似烧饼大小的混糖戧面火烧,入口有咬劲,微甜且香,用手一掰掉渣。现在已经无影无踪。
焦圈,形似炸麵包圈,色泽深黄,形如手鐲,焦香酥脆,常作為另一种北京特有小吃豆汁儿的配菜食用。但是在今天的营养学看来,太过油腻, 最好少吃。
糖卷餜,可以说是最具特色的清真节日食品,主料為山药和大枣,皆有滋补作用,也是一道药膳。
豌豆黄,是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。豌豆利秀、止渴,和中下气。按北京习俗,农历叁月初叁要吃豌豆黄。因此每当春季豌豆黄就上市,一直供应到春末。北京的豌豆黄分宫廷和民间两种,故事里又和慈禧老佛爷有关,据传说西太后最喜欢吃了。
艾窝窝,也属春秋品种,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。原為御艾窝窝,后来在明代传入民间,《金瓶梅》中记录当时流行的美味中就有艾窝窝。
马蹄烧饼,两层薄皮,内空,形似马蹄,现在也已没有售卖的了。
螺螄转儿,因其形似而得名,旧时小吃店常把当天售不完的螺螄转儿,用微火烤干水分再卖,烤干了叫干迸儿,用於下酒,所以北京有句口头语干迸儿就酒嘎巴脆。
馓子麻花,古名為环饼、寒具,明代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·谷部》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说:寒具即食馓也,以糯粉和面,入少盐,牵索纽捻成环釧形,……入口即碎脆如凌雪。可见馓子麻花的古老。
驴打滚,豆面糕又称驴打滚,以黄豆面為其主要原料,称驴打滚呢?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,在黄豆面中滚一下,如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。《燕都小食品杂》中就说:黄豆黏米,蒸熟,裹以红糖水馅,滚于炒豆面中,置盘上售之,取名‘驴打滚’真不可思议之称也。
蜜麻花,又称糖耳朵,因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。
糖火烧,老北京人都知道通州有叁宝,其中之一就是大顺斋的糖火烧,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来访的外国政要还特意带它回国呢。
芝麻酱烧饼,无需多说什麼。它的一个兄弟澄沙烧饼倒有点意思,因為豆沙馅要从边上露出一些,别名蛤饃吞蜜。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,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,由于清明节与寒食的日子接近,而寒食是清明的禁火扫墓的日子,渐渐的,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,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,也变成为清明扫墓的一个习俗,清明之日不动烟火,只吃凉的食品。慢慢地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,即今天的清明节。从此,清明节踏青扫墓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