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,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向医疗救治。近期在贵阳各大医院,急诊患者中的老年人数量猛增。在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“乙类乙管”后,对医院和医护人员来说,新一轮的压力和挑战随之而来。
他们如何应对?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救治情况怎么样?近日,记者探访了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。
(资料图片)
坚守抢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
“滴,滴,滴……”监护仪、呼吸机等仪器不断地闪烁报警,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不停地穿梭在病人之间,这就是神经内科的重症监护病房(NICU),是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的救治战场。在这里,病情危重、复杂、多变,呼吸、心跳、血压等生命体征被24小时严密监护。
一段时间以来,随着疫情由防控转为医疗救治,NICU的患者骤然增多,达到NICU收治患者的最大极限。且收治的重症患者多数为高龄病人,同时又伴有很多基础疾病,NICU的救治任务更加复杂、艰巨。
最近,不断有好消息从NICU传来,陆续有重症患者经过精心治疗转危为安,成功脱机拔管,转回到普通病房。
NICU病房里,重症患者几乎都没有活动能力,再加上每位患者身上都连着各种治疗仪器和输液泵,所以每次体位疗法都需要多名医护人员为这些重症患者逐一实施。
此外,查房的时间也是平日的一倍,重症监护病房有14张床位,病人全部收满。在最艰难的时刻,NICU克服感染减员、医疗资源紧张等重重压力,保持每天4名医生、5名护士24小时运转,每天都在上演紧急插管上机、心肺复苏的生死时速场面,以超出往日数倍的工作负荷拼尽全力,只为给患者争取多一线生的希望。
全力开展救治工作,绝不放弃每一个生命
“会更关注患者的呼吸,氧饱和度,肺部体征,血糖,俯卧位时长,呼吸机参数等情况。”据神经内科主任胡晓介绍,患者高峰期时,新冠感染的病人数量和危重程度都超过了预期。全面放开带来了病人量急剧增长,却要同时面对医护的非战斗减员。那两周,神经内科里的人都“阳”了一遍。发热、咳嗽、肌肉酸痛,症状轻的带病坚持工作,症状重的经过短暂休息后马上又回到工作岗位。在这个特殊时期,对于医护人员来说,要做的就是尽全力开展救治工作,绝不放弃每一个生命。
据了解,自2022年12月中旬以来,面对骤增的新冠病毒感染者、重症感染者,贵州省人民医院坚持“转进严、转出快”原则。转进时,首先考虑有合并症的患者,氧饱和度低于93%、心率超过100次、70-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。同时,医院坚持“全院一盘棋”,想办法把所有的病房打开,除了急诊和呼吸ICU床位,医院对神经、心内、儿科ICU床位也进行了转化,将床位腾挪出来保障危重症患者的救治。同时,外科、妇产科、儿科等医务人员、床位和物资全部由院里统一调配,确保新冠危急重症患者得到治疗。
如今,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包括部分危重症患者病情好转,陆续康复出院。
三次收到病危通知书,终于进入康复新阶段
“终于可以安心回家过年了,太感激你们!”在医护人员的引导鼓励下,感染新冠病毒18天后,52岁的赵军再一次成功进入康复新阶段,依靠自身力量在病床上坐了起来。眼看着赵军一日日好起来,也让一直精心照顾他的省医神经内科医护团队感到欣喜不已。
赵军家住六盘水市,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基础疾病。12月27日,赵军被送入贵州省人民医院急诊科时胸闷气急严重,走路乏力。
“就诊后发现他氧合指数一直往下降。CT显示两肺广泛渗出,已经快接近白肺,是严重的肺炎,立刻收治入院。”赵军的大女儿赵晴说,入院后先是在急诊科对赵军进行治疗,随后便转入神经内科抢救病房。“他氧和指数依然很差,我们也很着急。”
治疗初期,赵军的病情好转较慢,且不稳定。即使气管插管之后,氧合指数改善依然不明显,在神经内科医护团队的治疗下,赵军复查肺部CT出现好转,1月4日氧合指数升高,1月7日明显好转,“白肺”消退。1月13日,记者在省医内科北楼八楼见到赵军时,他已转入普通病房,正常饮食,能简单进行床边活动,正准备出院。
对于目前赵军的恢复情况,赵晴和家人感激不已。“说实话,当时我们心里没底。当时上了呼吸机,我们说话他也听不见,能不能治好也不知道。”赵晴说,但全家当时想法一致,全力配合医生,真的很感谢他们。
“我收到了三次病危通知书,我每天很早就来听医生讲他的情况,因为我们见不到他,医生说留了电话让我们注意接听。”赵晴坦言,当时医院说,如果有特殊情况的话,就会打电话通知家属来医院,因此赵军在NICU住院的每一日,但凡赵晴没有接到医生电话,她的心里就是踏实的。
从“鬼门关”走一遭后,能在春节前顺利出院,赵军和家人也十分高兴。
随着年关将近,医院重症患者康复出院的好消息也接连传来。截至发稿时,医院神经内科已有8例新冠重症患者出院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冷赛楠
编辑 胡岚
二审 胡锐
三审 刘丹
标签: 医护人员